政策重塑好品牌 晋祠大米再飘香
11月27日,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位于晋源区难老泉畔赤桥村的稻田里,农机奔腾,一派繁忙。“今年是我们村复种水稻的第二个年头,全村种植的500亩水稻长势喜人,亩产可达1200斤左右。按去年行情,每斤都可以卖到7元到8元。”该村村民任玉龙脸上挂满了笑容。目前,晋源区共有5个村种植晋祠大米,总面积达2000余亩。
晋祠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因难老泉润泽而与众不同,是太原农耕文化的品牌与荣耀。由于泉水被破坏,晋祠大米一度销声匿迹。而今,借助生态文明的转型升级,晋祠大米重获新生。
恢复水生态环境,打好生态牌。晋源区通过整治西边山地区,关停搬迁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关井压采等多项举措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环境;同时将西边山地区作为植树造林的主战场,仅2017年实现造林1.3万余亩,充分涵养了区域水源,水生态恢复效果明显。据水文观测显示,2008年至今,难老泉地下水位累计上升24.56米。今年难老泉地下水位离泉口为4.20米,较去年同期又上升0.39米,回升显著。
激发耕种热情,出好政策牌。晋源区政府出台了专项奖励补贴政策:农民恢复种植一亩稻田,可获1000元资金补助;每年种植一亩水稻,政府再补贴300元。专项补助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也为村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
重塑晋祠大米品质,用好市场牌。晋源区采用大户承包的方式,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土地流转,置换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进一步保证了水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种植;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育“晋稻7号”“晋稻8号”“晋稻10号”3个优良新稻种,大面积推广;购置插秧机、收割一体机等机具,进行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节约了水稻插秧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种植效率。
据悉,晋源区近日已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晋祠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材料,意味着晋祠大米迈出保护性的第一步。下一步,该区将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特色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抓手,积极推进大米种植步入现代化、园区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快速发展轨道,让“晋祠大米”这个千年品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